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泉州的西街,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 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现在寺前东、西二石塔是宋代建筑,中轴线上的照壁、山门、大殿和戒坛则是明代遗物。东西塔是泉州的城市标志,在计划经济的日子里,泉州的很多国营厂都用双塔作为产品的标志,在城市规划中,西街不能建三层以上的楼房,用以保证不会影响双塔的形象。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们的根基。 1962年,泉州开元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3月又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6年被评为全省十佳风景区之一。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元末遭兵火全毁。洪武末年重建山门、大殿、戒坛,万历四年(1576年)重建照壁。现在山门中间三间是明代原物,而两梢间及拜亭则是近世添建。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九间,重檐歇山顶,体量宏伟,形制独特。如按平面柱网计算,此殿应有柱子一百根,故俗称“百柱殿”,但实际因减去两排内柱而仅存八十六根。殿内天花以上木构采用南方传统的穿斗式结构。斗拱大而稀疏,尚存宋代遗风。其突出特点是内柱斗拱的华拱刻作飞天伎乐,这是泉州与海外建筑文化交流的明显例证。戒坛的建筑也很别致,坛上覆八角形重檐顶,四周以披屋和回廊环绕,形成一组造型丰富的建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