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观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中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成观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扩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建筑。 天成观相传为崇祯皇帝的三叔始建。明代末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向皇族下了一道圣旨,可以隐姓埋名,各自逃生。崇祯的三叔携其子逃至北京西郊白云观出家,后辗转多年来到大城子,住在傅锁柱家,父子化名夏一阵、夏阳春。后来变卖了金银财宝,修建了天成观,做了一、二代方丈。 天成观至今保留下来的有春秋楼、钟鼓楼、东西配房、三官楼、东西廊房、玉皇阁、三皇楼、经楼、大厅和龙王殿。这些建筑组成三个完整的四合院,主体面积达1700平方米。砖铺的楼梯和天桥,把所有建筑连结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交错支撑的紧密格局。整个天成观的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各成套院,殿阁相椄,相互对称,总体布局呈八卦形。 全观院内均用青砖铺地。楹联、横额较多,除部分石刻外,均为蓝地金字木刻而成。殿堂多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楼阁的基石、斗板、海漫均用石条砌成,粗大的明柱漆成朱红色,脚柱、迎风和挑檐的石雕生动细腻,玲珑剔透,透雕的雀替、博风头、鸱吻、走兽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还有各脊上矗立的舍利子闪闪发光,与日辉映。钟鼓二楼为六面攒尖亭子式,它仅用六根明柱,支撑万斤的砖瓦顶盖,与主殿相衬,错落有致,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