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最早的孔庙是由孔子的故宅改造而成的。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亲致悼词,并命立庙祭祀,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县县有孔庙成为一大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十七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国家越南、朝鲜、日本、琉球(今属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兴建了许多礼制孔庙。18世纪以来,随着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和华人的外移,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许多孔庙。全盛时期,世界上共有孔庙3000多座,其中礼制孔庙2000余座,是世界上最多的礼制庙宇。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根据《礼记<文王世子>》的记载,早在周朝时,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于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目前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 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后来逐渐以孔子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了。 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从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开始,—年始有四大祭。以后历代加增,每年的祭孔活动大小50多次。主要有“四大丁”,也叫“四大祭”,在每年春、夏、秋、冬的丁日举行;“四仲丁”,在大丁后的第十日举行;“八小祭”,在清明、端阳、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举行。此外,每月初一、十五有祭拜,一年二十四节气还有二十四祭。但是,在所有祭祀中,历 来以春秋两次大祭为主,尤以秋祭为重。后来将每年的大祭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举行,再后来改为公历的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就是根据传统的祭孔时间来确定节期的。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29年(建武五年),汉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 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直到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公元72年(永平十五年),汉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分献礼。 自公元1年(汉平帝元始元年),孔子被封为褒成宣尼公、公元739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孔子被封为文宣王,祀孔升为中祀后,祭孔活动逐代升格,宋代扶摇直上,明代达帝王规格,清代更是登峰造极。祭孔仪式也随之愈来愈完备而隆重,作为“国之大典”,曲阜祭孔由皇家操办,各地孔(文)庙祭孔均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规模宏大,耗资必巨。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祭孔子,并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以“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感叹”孔子的际遇,并示崇敬与深切缅怀。 宋代起,不仅祭祀孔子及十哲,而且以历代大儒从祀。南宋建炎二年孔子四十八代裔孙随宋高宗南迁,以浙江衢州为南宋孔庙之地举行国祭。 元代加封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增设四圣神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述圣子思;孔子之后袭封衍圣公,天下郡学书院皆修孔庙以时祀之。 明代虽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但崇祀有加,祭孔又祭四配、十哲,从祀先贤先儒近百人。 清代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雍正中又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同治中,祭孔上升为大祀,礼乐仪注拟于君王;阙里有颜、曾、孟、子思四庙。清朝每年都要举行两次大型祭祀孔子的仪式,即仲春上旬丁日和仲秋上旬丁日的上丁祭祀,简称“丁祀”。每逢祭日,午夜过后参祭人员便齐集孔庙门前,凌晨3时许,祭祀仪式开始,先是钟鼓齐鸣,经奏乐、迎神等一套仪式后,直至破晓方告“礼成”。随后祭祀用过的三牲(猪、牛、羊)分成若干块分送主祭和陪祭,分享祭孔贡品,算是一种荣誉。按照规则,皇帝亲临祭孔,则拜于大成殿中;遣亲王恭代,则拜于大成殿檐下的月台;遣大臣代祭,则拜于大成殿阶下。祭孔活动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