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独特的民族祭祀歌舞——撒尔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在武陵山区进一步落实,土家族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过去鲜为人知的“舍巴日”、“西兰卡普”、“吊脚楼”等文化遗产已为世人所知。外国人把流行于巴东、长阳等地的“撒尔嗬”舞称为“东方迪斯科”。实际上“撒尔嗬”不只是音乐、舞蹈和伴唱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宗教信仰、哲学、伦理学、人生观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自己的功能价值系统和特殊的艺术魅力,但是,长期却并不被人所理解。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丧葬礼俗的产生都有极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根源。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撒尔嗬”进行探析,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初步了解“撒尔嗬”,让世人对“撒尔嗬”的内涵、功能有所认识。清江流域的土家老人死后,不分男女、不论名望高低、职位高下,乡邻们都要从各村寨走去为其跳一夜的“撒尔嗬”歌舞。他们认为老人死后,家中越热闹越好,如果冷冷清清,不热闹,就是后人不孝,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在当地叫做“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撒尔嗬”是边跳边唱的丧舞,唱词有歌颂先民巴人斩草为业,开辟家园的;有歌颂土家人渔猎耕耘的;有歌颂男女情爱、婚姻、家庭的;有歌颂亡人生平业绩的;有歌颂本地风土人情的……内容很丰富,而且唱词多半从古至今沿传下来,偶有即兴而作的。“撒尔嗬”是随鼓而动的。一闻鼓声,人们便涌向堂屋,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两三人一邀,便舞了起来。击鼓者叫歌、领唱、随口应答,人们合着鼓点,边唱边跳,气氛高亢热烈。歌词为四言七字三四式上下句。“撒尔嗬”的曲牌较丰富,有“叫歌”、“摇丧”、“打上一”、“怀胎歌”、“哑谜子合”、“幺女儿合”、“幺姑子姐筛锣”、“燕儿含泥”、“螃蟹歌”、“哭丧”等。音乐为3/4和6/8两种拍子。曲调为征调式,但较偏“羽”。“撒尔嗬”的舞蹈动作别具一格,舞姿优美,动作粗犷、古朴、奔放,形象逼真、生动感人。如“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燕儿含泥、杨柳摆、猛虎下山”等,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击鼓者一般由舞技高超者担任,整个舞蹈随着鼓点和唱腔变换着节拍和曲牌。一个曲牌有一种跳法,当达到高潮时,击鼓者也会加入到跳舞的行列。“撒尔嗬”的程序各地说法不一,一般多以舞蹈形式而分。综观各地“撒尔嗬”内容有多有少,有的是唱,有的是念。各地、各位歌师的“开场”做法不一,“开场”实际是“撒尔嗬”的引子或序。第二均为正场,是“撒尔嗬”的核心部分。没有统一先后顺序,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随意性极大。要变换曲牌和更换舞步,一个过渡性唱词就变过来了。其中许多歌如“十月怀胎”、“荷包歌”、“灯草开花黄”等等是比较固定的成套式,相沿已久,其他的歌则较灵活。如《五句子》以下可长可短,想到哪就唱到哪,特别是情歌更灵活自由,即兴而作的多。历史歌、时政歌等内容都可随时唱插其间。“撒尔嗬”的正场极富有生活趣味和民族特色。第三为收场歌,“送鬼”、“送庄子”、“送歌郎”、“刹鼓”等都是这道程序的内容。这是天快亮时进行的。“撒尔嗬”歌舞结束后,送亡人上山安葬。整个“撒尔嗬”过程充满热闹的气氛,弥散出一种热烈古朴而和谐自然的气息。“撒尔嗬”有着“如吉事[11]”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