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山西方言故事

所在地区:山西   时间:2007年11月15日 15:22: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其实,说起来,我是有些孤陋寡闻了。 在山西曲艺家曹强的相声《山西方言》中,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有一个人,“喝着水(fu),靠着树(fu),吃着红薯(fu),看着书(fu),你说他舒服(fufu)不舒服(fufu),你说他舒服(fufu)不舒服(fufu)。” 这是晋南一带的顺口溜。晋南我还没去过,不大了解,不好妄加评论。据我所知,晋中太谷、祁县的方言中,至少一半的词,比如:水、树、书,发言亦是如此。语言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读书音和说话音有差别)。简单来说,普通话sh声母合口呼在山西方言中系统的白读作声母f。越是口语化的字词,白读保留得越完整。而事实上,山西话中sh和s、zh和z、ch和c的发音均难以区分。 不过,严格说来,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外界对此并不了解。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一些极古老的文言词现在仍然保留在山西方言中。这样山西方言就显得很古老,也很优雅,极富韵味。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有:“舁,共举也”。 “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咥”(读die,阳平)―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咥,吃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 山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只能发出四个声调,而山西话里有,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xi)跟上”。山西话中继承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学习古汉语要比北京人容易的多。 在山西方言里,我们说脏水、污水用的是“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在山西呆得久了,你会听到诸如“当夜长”“下乡”之类的口头语,一定大惑不解。其实,这些都不难理解,我要解释下就明白了。“当夜长”指的是值夜,而“下乡”则指休息,睡觉。一般我们会说会周公,寻梦乡,“下乡”即是由此简化而来。山西方言的形象生动尽在其中。 大家都知道,在明清时期,晋商曾长期活跃在全国的商业舞台上,对山西方言的推广影响甚大,山西方言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语种:在包头、邯郸等地都可以听到。不过,由于山西方言自身的局限性,并未被算在汉语八大方言区中。 这主要是因为: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辖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山西方言非常复杂,从北至南,音调大不相同,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而且,山西话很难学。相声演员算是专门研究语言的了,学其他方言,惟妙惟肖,惟独学山西话学的不象。即使是单田芳这样的评书家,说起《白眉大侠》这部书,凭心而论,也不怎么样。 最近有报道说,山西方言因地域性浓厚的、语法词法有别于官话,跻身汉语九大地方方言(九大方言分别是:粤语、闽南语、吴语、客家话、赣语、湘语、晋语、平语(又名广西话)和皖语。)其中晋语是唯一一种来自北方的方言。 当然,山西方言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会不断得自然演化,今天山西本地方言与明清时期区别已经很大。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深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能说地道的山西话了。拿我来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但外出多年,乡音已经变化,读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早已无法将“物”“壁”读的压韵了,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想,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这些即将消失的地方方言。地方方言承载了地方乃至中国历史太多的东西,消失了,对研究古代文化难说不是一大损失。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山西人,万不敢说对山西方言有多深的了解,只粗略谈下自己的切身体会,这也不是学术研究,有错误也请包涵了。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