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青海饮食

所在地区:青海   时间:2007年11月20日 16:07: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青海饮食1青海大部分干燥,为增强抵抗力应加强蔬菜水果摄入,切忌无节制地食用羊肉,一旦上火,将影响体力和健康水平。由于当地蔬菜水果出产不多,建议携带合成维生素,特别是VC。2青海藏区青梨酒颇为醉人,饮酒以自己平日普通白酒酒量的三分之二为宜。3藏区的酥油茶之类食品不太适合内地人肠胃,不能多吃。当地有待客的酥油茶空碗必重新添满的习俗,故建议始终保持碗内酥油茶三分之二满,如此既不伤害藏民感情又保护自己,建议携带黄莲素之类止泻药。4青海的许多地方都是各族穆斯林聚居区,在任何清真餐厅就餐注意不要带入非牛羊肉的外食,不要饮酒,尽量不要浪费食品。穆斯林的清真概念决非只是禁食猪肉,而有很多禁忌,在没有搞清之前千万谨慎,以免伤害宗教感情。奶皮、奶茶奶皮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农牧交错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士特产品之一,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奶皮的制法是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断搅动,使水分慢慢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即成。奶皮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病人的礼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块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盘上席,作为干果软糖,则是很好的奶油小吃。奶茶在牧业区,奶茶是牧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朝夕为伴的饮料,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们用铜锅、铜壶熬煮茯茶,当茶叶在锅中煮沸翻滚,茶水变成赤红色时,用特制的漏勺掠去茶叶末,加入盐和牛奶,再煮开后,奶茶即成。饮用奶茶可使人醒脑提神,消困解乏,生津止渴。在原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更有滋润咽喉,消食化腻的效力。吃完糌粑或手抓羊肉,再喝几碗奶茶,一天之内,很难有饥渴之感。因肉食而引起的维生索C缺乏之弊,也可靠奶茶来弥补。奶茶,从牧业区到半农半牧区和农业区,藏、蒙古、回、汉、土各族群众广泛饮用,而且从牧业区的大锅奶茶演变成特别讲究的/"罐罐奶茶/"。罐罐俗称/"沙罐/",用它熬出的奶茶美味可口。 老年人还在奶茶中加荆芥以醒目除晕,加花椒、生姜以祛寒和温,加杏仁以防咳嗽。奶茶在农业区不仅是待客的上品,而且是探亲访友、慰问病人的礼品;逢年过节、迎新娶亲,又是敬客的第一道饮料,称作喜茶、年茶。羊筋菜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先用菜油或羊滑油烧十分热,将油锅旁移,待温度降低些,放入干羊筋,慢慢再加温油锅炸透。将炸好的羊筋,泡发一二十小时,剔去筋膜,拣去杂毛,再放开水中炖煮,加硷除油渍,浸泡松软,略加醋除去硷味,清水漂洗,用羊汤(鸡汤更佳)烧炖,以姜粉、胡椒、精盐、干辣椒、葱段等为佐料,即为烧羊筋。如将羊肉切为细末,加蒜泥拌勾,调佐料后和羊筋一并上笼蒸透,再浇汤汁,撒葱段、香菜,即是肉末羊筋。如将洗净的羊筋条用团粉蛋白调糊状挂芡过油,出锅乘热浇冰糖蜂蜜的浓汁,就是蜜汁羊筋。西宁地区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为/"三烧/"的菜就是以羊筋为主,肉久、肉块陪衬的地方菜,配海参、竹笋合烩者叫/"海三鲜/"。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种莱,品名众多,其味各有千秋。 糌粑“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就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食粮,叠叠层层摆满桌。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和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然后捏成油和面混合的长形小团食用。这就是吃法别致的/"酥油糟耙/",简称/"糟耙/"。它加工简单,携带方便,长期储存又不易变露,很适宜牧业区经常移动的放牧生活。糌粑吃起来酥软喷香,奶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十分可口。由于它是高脂肪、高蛋白和糖的混合食物,营养丰富,热量大,既可充饥又能御寒。帐房小吃牧民群众一年四季逐水草而迁移,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风味特异的小吃。这些小吃不见于摊贩,不登餐厅的大雅之堂,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享受到那奇异的口味。它的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别致新奇,吃法粗犷豪放,尤饶情趣。由于多食羊肉,在羊肠的吃法上就有不少花样。如氽灌肠就有五种:灌注羊血的叫血肠;填装碎肉丁的叫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肠;以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豆面为主(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五肠五味各有千秋,令人食后难忘。再说烧羊肝:取鲜羊肝,洗净血水,撒上一点食盐,用润湿的纸包裹两三层,丢进通红的牛粪火中,约近半小时,纸由湿变干,由于变成焦灰,扒出剥尽表层沾染的杂屑,热香阵阵。此时,用刀割块、削片,蘸以姜末、盐、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质嫩味鲜,余味无穷。此外还有做法独特的水油饼,是把面擀成薄饼,先在开水锅中煮熟,涂抹上已拌匀的酥油、曲拉和糖的混合物,吃时柔软香甜;大米制的酥油蒸饭,是在洗净的大米中拌入酥油、蕨麻、红白糖放在碗中蒸熟,食时油香四溢,色彩斑烂;或将煮烂的蕨麻拌以酸奶或熬热的酥油,分别制成酸奶蕨麻和酥油蕨麻;青稞粉、蕨麻、酥油调匀蒸熟切块食用的蕨麻油糕等,不但是牧人虔诚待客的上品,也是典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吃法,是纯正的草原风味。特色美食肋巴 五香牛肉干 甑糕 姜拌汤青海人有名俗话:“长喝姜拌汤,身体硬棒棒”。在食疗中的谚语有“喝了姜拌汤,病人转安康”,还有“吃饭不香,要吃生姜”、“冬吃生姜,不怕风霜”等等。民间中这些对生姜的好评和谚语,说明生姜的食疗和药用价值。据《千金食治》介绍: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中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姜醇、姜烯、柠檬醛、姜辣素、谷氨酸、甘氨酸等15种之多。生姜在我国自古就有栽培,最早的记载见于《礼记》,文中有“楂梨姜桂”字句。《史记》中有“千畦姜业,其人与千户候”。《齐民要术》亦有“种姜”一节。可见古人就知道姜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王安石的《字说》有“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东坡杂记》中描写,钱塘净慈寺有一和尚,年纪八十多岁,颜色如童子,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本草纲目》记载:“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爱姜,把所住草堂叫做“姜斋”,并自号“姜翁”。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