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青海撒拉族民居-篱笆楼

所在地区:青海   时间:2007年11月20日 16:29: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撒拉族民居篱笆楼青海孟达地区古称河关地,自古以来,是甘青交通要冲,从元代开始,生活在孟达地区的撒拉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开发林地,利用当地自然林木土石资源,同时,与周边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集结丰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创造了篱笆楼建筑。因此,篱笆楼不仅记载着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也是撒拉族建筑风格的历史记忆,同时积淀着多民族的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篱笆木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墙体中间为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同时,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撒拉族的篱笆楼设计,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具特色。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当时,建房讲究牢固、美观、经济、变通,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这一时期,孟达有不少人家,以“当家子”(兄弟组织)“孔木散”(家族组织)为社会基层组织,相继修建篱笆楼建筑群,全村形成了台子巷、上庄巷、衙门巷、牦牛巷等8大巷区,道巷两侧楼楼相对,高低不平,千姿百态,十分壮观。如今,虽然大部分建筑被拆建改修,但昔日古村道建筑布局的痕迹依稀可见,给人以古朴、整洁的感觉。濒临消失的篱笆楼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明清以来分布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孟达、大庄、旱平、塔撒坡、木厂等村落,以及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关门村一带。历经几个世纪的拆建改修,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后,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篱笆楼遭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的建筑形式和建材的不断出现,各个村庄兴起了拆旧建新的风潮,以至于篱笆楼建筑濒临绝迹。据循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统计,孟达地区原有100多座篱笆楼,目前仅存14处。在大庄村,这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零星的篱笆楼散落在这些新式建筑中,显得有些破败。有的篱笆楼被当作仓库,楼内堆放着粮食以及各种物品,只有2楼两间房子内落满尘埃的陈旧家具,让人依稀感受到撒拉族人过去的生活……很多人家的篱笆楼被拆除,或是进行了改造。据记者了解,在大庄村,篱笆楼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三户。眼下,由于大庄村部分地域处于积石峡水电站的淹没区,村内部分古建筑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淹没。亟待保护与开发撒拉族人修建的篱笆楼,吸收了汉、藏以及伊斯兰文化,可以说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同时,这种独具特色的篱笆楼建筑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此外,篱笆楼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原建形制,保持了当地历史上撒拉族“当家子”“孔木散”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风貌,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方面应尽快采取措施保护这些建筑。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些古建筑。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对孟达村4处古民居进行了调查、测绘,提取了保护研究资料。目前,在现存的14处篱笆楼中,有4处明清年间的精华建筑被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国家还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复修保护。2007年,篱笆木楼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关专家认为,篱笆楼是一处难得的高原民族建筑文化景观,它地处甘青国际旅游线段,交通方便,是游客浏览领略撒拉族民俗风情的好去处,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借鉴国内一些省市的做法,将它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