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湖北省黄梅县的买卖交易风俗

所在地区:湖北   时间:2007年11月21日 14:54: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湖北黄梅县在春秋时代曾是吴、楚交界之处,如今又是鄂、赣、皖三省相邻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产生了许多与众不同的风俗,民间买卖习俗亦不例外。 人们视房屋为贫穷与富有的主要象征。以“上无片瓦下无寸立”来形容其穷,以“高门大院,高楼大厦”来形容其富。于是,房屋的交易便成了比较大,也比较特别的民间买卖。 在购买房屋时,买主首先要看货。黄梅人最关心的是房屋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是“坐北朝南”,还是“坐西朝东”……邻里关系如何等有关情况。所谓地理位置,即房屋在“风水学”方面的意义。只有在“风水”、邻里关系等方面条件都比较满意之后,才有可能顺利成交。否则要么买主干脆不买,要么则大煞其价。图的是“东南西北方方利,春夏秋冬季季安。”;朝阳晒暖,和气生财。前者讲的是“风水”,后者讲的是邻里关系。所谓“十金买屋,万金买邻”便是此心态的真实写照。若以上两项条件得不到满足,则退而求其次——图他少花几个钱,买几间货真价实的房屋暂住一时再说。 卖房屋大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或因缺钱,或因邻里关系不好。在“我惹不起还躲不起”的思想作用下,卖屋走人。但是还有“卖屋不卖门”和“卖屋要留根”等习俗。在买卖双方讲好了价钱,买主尚未搬入之前,卖方不仅要把前后门下走,还要弄走一根落根于地的木柱子。黄梅百姓认为,门是运气的象征,所谓“运气来了门板也挡不妆。落地的柱子是“根”的象征,如果不拿走一根柱子,就等于在出卖房屋时,连同自己家里的根基也一并卖了。在日时,这一习俗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哪怕买主多出几个钱或者多拿几根木料来换也不行。近年来,有些比较开明的卖主同意买主拿木料来换。有些讲究实际的卖主为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亦不反对将门和柱子“另当别论”——另外算钱。这是一种变化,而且是带有某种进步意义的大变化。但万变末离宗——用木料换也好、另当别论也罢,仅仅是“拿走”的方式变了。“卖屋不卖门”、“卖屋要留根”的习俗却没有变,更没有从本质上发生动遥。 二、田地买卖 对于农民而言,田地的地位远远超过房屋。许多有志气的农民,往往把能够购买田地,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甚至是唯一的标志。民间俗谚中的“好儿不种爷娘田,好女不穿嫁妆衣”即因此而发。 田地的买主往往同房屋的买主一样,在买卖成交之前并不急于侃价,而是首先“明查暗访”一番。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意欲购买的田地,究竟是阳光雨露十分充足的肥田沃土,还是背阳多水的“冷浸田”,或是水肥难保、水土流失严重的贫瘠之地。即便对于自己想买的田地非常满意,也不会搞那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痛快买卖。还必须订一份由买卖双方和中人签名盖章的买卖契约。 如果说卖方要现钱、不拖不欠等要求并不过分的话,那么另两条俗规则属“额外要求”了:一是卖田卖地不卖青苗;二是卖田卖地不卖坟基。这两条要求,各自都有自己的说法或讲究。“不卖青苗”的苗是指正在田地里生长着的当年苗。当地人认为,禾苗尽管是从田地里长出来的,却与即将出售的田地毫不相干。正如已经收获的粮食并不属于田地,只能属于田地之主的道理一样——由卖主种下的青苗,只能属于卖主,哪怕才种下去、刚刚出土也不例外。在这一看似荒唐的要求背后,其实另有一条很有说服力的理由——“空田不种对不起祖宗”。卖主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有人来买自己的田地,如果空在那里,过了季节仍然没人来买,岂不是误了农时。在他们看来普天之下,没有比这个理由更充足的道理了。真要买也行,不过要价自然就高一点。理由是“无钱可买种,有钱难买苗”。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搞基建征地时,卖主要求加收青苗费即是此俗的沿习。 田地买卖中的另外一项习俗是“卖田(地)不卖坟”。因为坟墓系老祖宗们的安息之地,也是已故先祖留下的唯一基业,卖了坟地便是数典忘祖。因此,田地里的已葬坟基不仅不能卖,而且不能扣除其占地面积。 三、牲畜买卖 黄梅自古以来就很少有马,也很少有羊。所以本文介绍的仅有猪、牛、猫、狗等四种牲畜。就其重要性而言,应当是牛排在第一位,猪排在第二位,猫狗次之。 牛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的奋斗目标依次是买田置地、做房子、养牛或买牛。有人为了买田地或买牛、做房屋等三件大事而养猪。也有人为此而卖猪。故有“猪是农民的积钱罐子”和“穷莫丢猪,富莫丢书”之说。 牛的买卖虽不必像买卖田地、房屋那样签订合同。可是在普通农民的心目中,同样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头好牛的价格远远超出两间破茅草房之造价。旧时农村,很少看到两家人共买一间房,而几家人共用一头牛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果说牛是以其身价的贵重奠定了它在民间买卖习俗中的地位;那么猪则是以其身价的低贱,而使自己在民间交易习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牛相比,猪不仅便宜好养,还可以赊欠——欠到肥猪出栏时还钱。于是养猪几乎成了穷人的专利。民间有“猪来穷狗来富”之说,其本义是:穷人养猪才能发家;富人养狗才能守住财富。 黄梅民间既有一家一户之间的地道的民间交易,又有专门的耕牛、牲猪交易所——俗称牛行、猪行。无论逢集与否,牛行、猪行都是场面最热闹,生意最火爆的地方。除了商店之外,牛行、猪行,也是唯一全天候营业的民间交易市场。 在农户家买牛、猪,同在牛、猪行里买是有区别的。买主对前者比较放心。因为这种自产自销式的卖主,一般不会使假骗人,即便有假也不要紧—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可以直接到卖主家里去,找那些“坐商”式的卖主讨回公道。交易所则大不一样。那里的卖主大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些猪牛贩子,甚至可以称之为骗术高明的“奸商”。尽管也有少量的自产自销者,却也是些不知其门向东、户向西的“行商走贩”式人物,万一出了点什么差错,同样找不到卖主。因此,大部分买主愿意直接到卖主家里去买猪、牛——只是苦于不知道谁家有谁家没有。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