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在很早以前就是农桑区,乡村广泛栽植有桑树,乃至20世纪70年代仍然如此。《山海经》言桑之处十四,而桐柏山至大别山地区独居其六。“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这是古代养蚕之族的图腾形象,妇女养蚕,自古已然。传说黄帝之妃嫘祖就是养蚕的能手。《史记》云:“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西陵即大别山之古称,后来嫘祖被尊奉为蚕桑之祖。“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山海经·海外北经》),这是以无枝的桑树作业民族图腾。桑树每当采叶后,本来就是可以无枝的,可能当时先民已经知道整枝的方法,或者把桑树皮当作编织的纤维,除春夏以外,总是不让它保持枝叶,所以叫无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我的故乡鄂东南的大冶市保安镇有三大片桑树林,计有桑树2000余株,每年冬末进行大面积的剪枝,并将剪下的桑树枝剪成一断一断的,一般12-15cm长,然后扦插于土中,进行繁殖。在桑蚕蜕了一次皮后至吐丝前,也就是蚕食桑叶量最大之时,蚕农就一棵一棵树,整枝的捋桑叶,往往到蚕吐丝结茧后,桑树枝则光秃秃的,没有桑叶了。这与《山海经》所载之“无枝”绝非偶然巧合。 湖北乡村有种植桑树的习俗,尤其是罗田、大别山地区几乎每家在田头、地边栽有几株桑树,它与枣子树一样,如若哪家没有栽桑树,总觉得不如人家,这或许与北魏至西周时行均田制时分给男子桑田的规定有关吧,北魏于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50株、枣5株、榆3株,桑树几乎成了家乡的代名词了。《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这里是说,见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就桑梓联在一起,用作故乡的代称。桑树虽然有的是栽在家宅旁,但是还有些禁忌。俗信以为“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也就是说住宅前面不能栽桑树,后面不能栽柳树,否则就会丧(桑)失人口,留(柳)不住后代。在使用方面也有讲究:“屋不停桑,床不用楝”(京山),屋不停桑,是指桌子不能用桑木做;“头不顶桑,脚不踏槐”(孝感)。 在《山海经》时代人们崇拜桑树,这是由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来决定的,女子是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视“欧丝之野”一女子跪丝为图腾是必然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人们不再以其为图腾,至现在有关禁忌习俗的存在,主要是谐音的缘故,即“桑”与“丧”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