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民俗,即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风俗习惯。近年来,陕西省农业生产技术(机械化、科学化)、用具、籽种等方面发展很快,新的生产过程和民俗也逐渐产生、流行,这里暂不记述。现在只记迄今还普遍存在的传统的(有的已不存在)生产方式与民俗,以供研究。 就全省而言,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收获方式很多,各种粮食作物品种齐全。有小麦、大麦、养麦、水稻、糜子、玉米、黄豆、绿豆、小豆、豌豆、扁豆、高梁、黍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油橄榄、蓖麻等。其它如红薯、洋芋、山药、魔芋、芋头、地瓜等各类蔬菜瓜、果。药材主要有天麻、厚朴、洋参、何首乌、杜仲、黄连、芍药、陈皮等。在种植品种繁多的农作物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意味深长、饶有风趣的生产习俗,很难一一述及。现只举出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沿着生产程序,介绍其传统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略述其相随的民情风习。 农作物种植,先是耕地,耕地又分为四耕,即:春耕、夏耕、秋耕、冬耕。每年秋收后,农民按种植的品种和面积,将耕地或水田分作春茬地和夏茬地两种,分别种植。春茬地多种洋芋、红薯和蔬菜等,夏茬地多种小麦、油菜、玉米等。陕南,在种植小麦或油菜时,在大田里还要留一小块“秧母田”(现在亦然如此),以备春天育秧母,其余大面积种植小麦、豆类、苕子(即紫云英,水稻的好青肥)等。一、小麦 小麦播种前,先要施足农家肥(底肥),将青肥(陕南人多在夏季以灌木绿叶、杂青草晒沤作青肥)、焦土、草木灰、圈粪、坑肥等,送到田中倒成堆,俗称“送肥”。送肥时,关中及一些小平原地区,多用木车(马拉车)、小车(独轮手推车)或人挑;陕北多用驴驮篓,即在毛驴背上放置特制的架子、鞍子,架子上再放上用荆条编制的驮篓两只,分挂驴背两边,粪装篓内驮运至地。有些地方,为减少运力,将牛、羊群圈在山上(陕北人称“山场”)为山坡地积肥。秦、巴山区,则多为人力背运,即用竹篾条编制的背篓,将粪一篓一篓背上坡地之中。开耕之前,用铁锨将粪肥均匀撒开;如是青肥或秸杆之类的草肥,还要搬上铡刀,两人合力将其铡碎撒开,称为“撒肥”。 耕种方式 小麦耕种方式,20世纪70年代之前,主要是畜力牵引犁耕,纯用人力的刨耕、人畜合力的耦种等。 刨耕 用具为镢(古称傅)、板镢、二叉镢、月亮镢、尖镢等,因地而异。这种刨耕多在山区丘陵的旱(坡)地,平川有一些小块地或水田不能使用牲畜拉犁的地,亦用铁铲翻耕,称为“翻地”、“翻田”。 耦耕 用具俗称“豁子”或“造造子”,是简单而最古老的用具,即:一个简单的木犁架,下装置镜头,一人扶犁,一人背负牵引,非常苦累,翻地较浅。建国前耦耕较多,现已绝迹。 犁耕 用具俗称“犁头”、“地犁”。即木犁架套铁铧为“犁头”,又以套纤绳、轭子为牛用;木板、夹套、套包为马或驴拉犁工具。农民耕地时,一手扶犁,一手执鞍,吆喝畜役使其听令操作。因土质不同,关中、陕北以黄牛、马、驴为耕畜;陕南则主用黄牛、水牛(不用马、驴)为耕畜。 耕地的“犁把式”,指驾犁杖耕地的能手。耕地讲究技术,扶犁要稳,耕地深浅一样,无“重沟”“地梁”(跑犁漏耕),翻地平整有序。耕法一般有“一面倒”,即由田地的一边来回向一个方向翻土,恰似层层涟波水纹。“合手犁”(荷苞犁),即由地中间开犁,来回向中间翻,望之如同初绽荷苞。 碎土 田地翻犁之后,还要粉碎凝结的土块,以求平整,既保墒,又便于种子扎根。一般旱地碎土用“耙”,耙有长耙、方耙、人字耙之分。长耙,长约6尺,宽2尺,用长木(约三寸宽)各凿方孔一排,装置铁质或硬木耙齿。方耙、人字耙的制作,与长耙相似,皆用畜力牵拉。操作时,人立耙上,一手执鞭,一手拉缰绳掌握方向,且于耙上不断作身子倾斜、踩足等动作,使耙左右晃动和侧重前进,以求均匀碎土和平整土地。秋耙时节,田野里到处可看到操耙人的雄姿,听到高亢的吆喝声,犹如古时驾战车的将土驰骋于疆场。 “稻茬田”碎土:即种植过水稻的田,因地湿土结,全要人力碎土。人们手执镢锄一字排开,挪步向前将翻起的土块挖碎,称作“散田”。然后再用畜力牵耙细磨(称磨田)后才种麦。 播种小麦,一般为“热种”,即耕、耙之后立即下种。陕南因稻田过湿,一般要耕翻后晾晒几天,再“散田”、播种。播种方法,有耧播、头播、筒播、点播、撒播等多种。 耧播 多为旱地播种之法。耧,又称“耧车”,由耧脚、耧斗、耧杆、扶手、拖板等部件组成。耧斗分为两格,大格用于装种子,小格用于匀送。两格间有调节播种量的活门相通,为“耧门”。耧门通连“排种管”的入口,称“耧眼”,种籽由“耧眼”向下通到耧脚的足窍,把种籽均匀地播于耧脚所开的浅沟里,系在耧腿后的拖板随即覆土、平沟、掩种。操作时,先定“耧门”(控制籽种数量),然后一人在前牵畜,掌握行走速度,一人扶耧,且行且摇,使下种匀称。更有于耧门处挂铜铃(称耧铃),且行且摇且响。播种季节的田野上,处处“叮叮铃铃”,加上播种者“咦咦呀呀”的小曲声或高亢的秦腔清唱“乱弹”,恰似一幅热火朝天的秋播图。 筒播 是山区人民在山坡小块地播种的方法。用一节一尺长的粗竹筒,一端打眼(漏眼)。使用时,将装满小麦籽的竹筒一手托着挟在腋下,一手用木棍敲击竹筒,麦种便由漏眼均匀成行地撒入新耕过的地里,且敲且行。播种者在前进中用双脚向内一步一抹,少量的细土便将种子掩埋。 点播与撒播 水稻生产地区,在水田里种小麦多为点播和撤播。点播是一人执锄挖窝,一人手挎装籽种竹篮,一手用三根指头捏种丢人窝内,执锄人随即用锄背掩盖。二人并行,一挖一丢一推,配合默契。点播讲究窝距合理,籽种均匀,掩土薄厚适宜。撒播是一人左手端籽种篮(盘),右手抓拿籽种,一步一抓一扬(撤),均匀撒人田中。有时撒种者还边撒边唱:“一步一扬手,满天撒星斗,不稀又不稠,明年大丰收。”撒埋后,再用牲畜曳耙挨次耙耱一遍,使其适墒生芽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