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正定服务演变

所在地区:河北   时间:2007年12月06日 16:51: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新中国成立前,正定农村属产棉区,人们穿衣戴帽,大都靠自纺自织。姑娘们从八九岁开始,第一件女工,就是要学纺棉花。首先把从棉田里摘回来的棉花在房屋上晒干,掠去叶子和僵瓣,用手工轧车轧去棉籽(皮棉),再在弹床弹成棉絮。拿一光滑象指头粗细的小木棍(有用高梁穗头下面一尺长的疙瘩)撕一小块棉絮放在木板或砖上,搓成一尺来长内有空心的象腊烛一样的集结,一把一把扎在一起,准备纺线用。   农村中一般都在村子中央或是空地上挖一个大地窖子,里面能放十几辆甚至二三十辆纺车。不分昼夜,姑娘、媳妇们,还有上年纪的大娘大婶们,坐在自己用稻草或是麦秸编拧的大蒲墩上,一面说,一面笑着各自纺着自己的棉花。那时候,农村没有电,由每个纺线者轮流出灯油(棉籽油)。一般的快手每夜能纺二两棉花,一般的只能纺个一两半两的。   妇女们把纺的一头粗一头细,形似葫芦的棉穗,用竹签挑着慢慢拐在纺车上,拐成一拐一拐的棉线,经过一番打捞就可以织布了。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集市上都有线子市,纺线者也可以拿着自己的线子去卖。也有专门买线子织布的。买线者把秤杆插在脖领里,腾出手来去查看线子的均匀粗细,洁白程度,很现象在的农贸市场,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农村中一般人口多的户大都有织布机(手工操作),完全是用脚蹬手拽,利用梭子来回地穿动,一线一线织成布的。这种布面宽一般为一尺二或一尺三,长度为三丈六或四丈二,三丈六的谓小布,四丈二的谓大布。   组成布后,就要由妇女裁衣,一般女子在出嫁前得学会做最简单的衣服。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靠妇女一针一线的去缝制。   男子一般都是穿粗白布对襟小褂,前襟左右下方各有一个上平下圆的明兜,纽扣是用缝好的布条挽成的,既美观又实用,衣服穿坏,了,往往纽扣还是好好的。农村姑娘到十二三岁要学挽扣,为的是长大做媳妇时不受弊。挽扣,是有讲究的,一般上衣必须是五个,象征“礼、廉、智、仁、信”,若是挽成四个或六个,被人耻笑为“四六不知“。有条件的财主、商人则穿平布(洋布),有穿青或蓝长衫,外套马褂,有钱人用麻、纺织品做小褂。   农民穿的裤子是清一色的紫色布,有6至8寸的白布裤腰,又肥又大,这种肥大的紫花色裤子很适合农民在田间劳作。后来,农民也有种一种叫小棉花的,棉花就是浅赭石色,不用染色就是紫花色的。紫花裤的颜色和泥土的颜色基本相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性,是农村劳动人民在服饰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妇女们服装大都把白布送到染房染成蓝色或青色(黑),正定周汉河一带邵同、白店、东汉西汉等村庄的妇女在夏日城把整匹布铺在荷花池畔,让一些男孩子跳下池子去挖藕泥,挖好泥浆以后涂在布上曝晒。干了就洗掉,再敷再晒。特到五六遍以后白布便成了夹褐的灰紫色。村里的女子几乎都穿这种布。   妇女们的裤子除去颜色外,形式基本相同。上衣则是大襟的,即扣在右腋下,纽扣也是五个,领口、肩头、腋下等处。一般也是用小布条挽成,有钱人家也有用铜疙瘩扣的。   到了冬季,有钱的富户穿大褂长棉袍(相当现在的大衣),还要套上一件马褂,以显示阔气,穷人则小棉袄,俗称蹶犊子小袄。颜色一般为蓝、青、灰三色。后来也有用平布作的。   一般人的小棉袄也是五个扣,左右两侧各留一个暗兜,准备天冷插手或放烟袋火石用。棉裤与单裤基本相同,只是多一层裤里和一些棉絮罢了。上了年纪的人还喜欢青布带了绑腿,走起路来显得轻快潇洒,干起活来也干净利落。直到现在农村中还有绑腿带子,花色品种繁多,青、蓝、灰、白都有。白带子是为披麻戴孝之人准备的。   少年儿童和少女们都穿用粗白布染成的红、绿、蓝三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花色品种日益增多,布料有:平纹布、斜纹布、卡叽、哔叽布、华达呢、条绒、的确良、尼龙,直至全毛、丝织品,颜色更是万紫千红。   服饰的变化也很大,新中国成立后,男女衣着多去长就短。男子穿长衫的越来越少,中山服先在干部中流行,乡下农民把“四个兜“作为工作同志的标志。而女干部、女教师则以穿列宁服为时髦。在中苏友好往来,学习苏联时,曾穿过一个时期的苏联花布,男青年也穿的。十年浩劫中,都以穿军服为时髦,还带军帽。工厂里所发放的工作服也曾流行过一阵子。冬季喜穿双排扣带毛领(栽绒)短大衣,后来又流行军大衣。现在,衣服款式有学生服、青年服、军便服、中山服、猎装、布西服、夹克、风雪衣、登山服、连衣裙、羽绒衫、运动服、呢子大衣,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农民穿的鞋袜也有很多特点。一般男子穿圆脸布鞋或尖口鞋。鞋底是用破旧布洗净后沾着面糊一层一怪地粘起来的。做鞋底时有用五层、七层的。首先备好鞋样,一片一片剪好,有的为美观还在每片鞋底边缘粘上一层白布条,然后把这几层连在一起,用纳底绳一针一针纳好,俗称纳底子。在人民公社时,人们随时可以看到,在干农活休息时,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都从自已怀里拿出鞋底一针一针地纳起来。大部分鞋底都是靠在干活空隙或在饭前饭后纳好的。心灵手巧的妇女还能在鞋底上纳上各种各样的图案,看起来美观匀称。一般这种鞋底能穿三四个月。   鞋帮大都用青布做成,鞋里用白布,脚后跟多垫三两层。冬季穿棉鞋,形式与单鞋大同小异。也有从张北塞上买来的毡鞋。回来后上一个鞋底即可穿,这种鞋行走不便,适合买卖人站柜台脚不冷。   鞋的形式很多,有豆包式、出底式、千层底、皮底。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五眼鞋、解放鞋、球鞋、力士鞋、塑料鞋、旅游鞋、老板鞋、拖鞋、室内鞋、皮鞋等。现在市场上只要卖的,农民就有钱买来穿在脚上,显示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过去妇女纳鞋的场面已不多见。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