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因在天津市西南杨柳青镇生产而得名。杨柳青年画(木刻年画)创始于明朝崇祯年间,盛于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1628----1644)的戴家(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初期年画保存下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 杨柳青年画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一,不仅历史悠久(约公元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明白。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後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於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新中国建立以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古老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搜集和研究传统作品,而且鼓励创新。许多有志于杨柳青年画事业的美术工作者,认真学习传统,积极深入生活,努力艺术实践,创作出不少反映时代面貌和现实生活题材的新作品,通过出版和展览,同样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天津西郊杨柳青镇,故得名。 杨柳青年画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喷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即先用木版印出线纹,后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一种既有滟劲功力的木版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貌的独特格调。杨柳青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